『星艦』火箭發射嚴重損壞發射臺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以及飛船集成系統當地時間20日試射,但火箭升空不久後爆炸。
據法新社24日報道,這次發射給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博卡奇卡的發射臺造成嚴重損壞,修復工作預計需要數月,可能推遲後續發射計劃,拖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用於月球任務的火箭開發進度。
天問二號預計2025年5月前後發射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天問二號目前已經基本完成初樣研制階段的工作,2023年度中期將轉入正樣研制階段,將於2025年5月前後實施發射。
2023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發佈
4月24日下午,在2023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發佈了2023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2023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包括:極低軌道多源動力學耦合效應和演化機理、長期地外生存中的藥物幹預機理、地外天體表面電站用超小型反應堆能源技術、軌道工廠構建及運行技術、空間站腦網絡長期在軌實時監測及調控技術、重復使用運載器動力系統健康監測及壽命評估技術、2500攝氏度以上超高溫環境下的熱承載材料技術、計算光學高維遙感突破航天光學遙感探測極限、基於核動力的載人火星快速往返技術、基於深度學習的航天器在軌飛行遙測數據挖掘分析技術。
中國發明專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6.5個月
4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介紹,新修改的反壟斷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種子法正式實施。
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研究和地方試點有序推進。
冬奧會、冬殘奧會知識產權保護任務圓滿完成。
遴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
發明專利審查周期壓減至16.5個月,商標註冊平均審查周期穩定在4個月。
『天都一號』和『天都二號』衛星命名正式發佈
4月24日上午,在安徽合肥舉行的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宣佈,計劃搭載鵲橋二號中繼星任務發射的兩顆鵲橋通導技術試驗衛星分別正式命名為『天都一號』『天都二號』。
鵲橋二號中繼星計劃於2024年發射,作為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公共中繼星平臺,將為嫦娥四號、六號、七號、八號任務提供中繼通信服務。
美國知名科學家呼籲停止神化AI,實現數據尊嚴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視覺藝術家、計算機哲學作家及未來學家傑倫·拉尼爾《Jaron Lanier》與微軟新英格蘭研究院的經濟學家格倫·魏爾《Glen Weyl》提出了『數據尊嚴』概念,強調個人有權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數據,以確保數據的安全性、私密性,並保護其免受濫用或未經授權的訪問。
風雲三號G星睜開『千裡眼』,全天時全天候觀測
4月23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自2023年4月16日風雲三號G星成功發射之後,其上搭載的全新升級換代的降水型微波成像儀已於4月21日成功開啟對地觀測任務。
作為風雲三號G星最重要的有效載荷之一,降水型微波成像儀被稱為氣象領域的『千裡眼』,在軌運行後將以更加強大的配置亮相,感知風雲變幻,精準服務民生。
青海西部750千伏『8』字形環網正式投運
4月23日,隨著750千伏魚卡至托素Ⅱ回輸電線路完成投運工作,青海西部750千伏電網『8』字形堅強骨幹網架全面建成。
該輸電線路的投運,將青海海西地區新能源輸送能力提升20萬千瓦,助力青海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和高水平消納。
延緩1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衰竭有『新方』
4月24日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糖尿病免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周智廣教授牽頭全國36家醫院完成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發現延緩1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衰竭的『新方子』。
臨床前研究發現,二肽基肽酶IV抑制劑《DPP-4i》和維生素D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在1型糖尿病動物模型-NOD小鼠中表現出了一定的胰島功能保護作用。
沙格列汀屬於DPP-4i,已在包括中國在內的60多個國家廣泛應用,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
新大腦地圖揭示我們如何控制身體運動
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橫跨大腦頂部的薄條狀組織——運動皮層,控制著身體運動。
但《自然》發佈的最新研究表明,身體運動可能受大腦中兩個不同網絡的控制,而並非僅這一個。
密蘇裡州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Evan Gordon和同事希望利用現代技術更詳細地研究Penfield和Boldrey的發現。
他們對7個人進行了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腦部掃描,讓這些人躺在掃描儀裡看著一個十字符號,共掃描了12到15個小時。
新研究表明地球能量失衡加劇
一項新研究表明,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地球能量失衡繼續加劇。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熱量不斷積累,使海洋、陸地、冰凍圈和大氣層持續升溫。
地球能量失衡是指太陽輻射進入地球系統的能量與離開地球大氣層的能量之差。
如果進入地球系統的能量大於離開地球大氣層的能量,就意味著大量熱量累積在地球系統中。
世界氣象組織參與發起的『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把地球能量失衡作為一個基本指標,用來評估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狀況。
迄今最重『薛定諤的貓』出現
科學家迄今已設法讓原子或分子同時身處兩個位置——所謂『疊加』態,實現了『薛定諤的貓』效應。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科學家讓一個『體重』為16微克《質量為原子或分子的幾十億倍》的微小晶體處於兩個振蕩狀態的疊加態,創建了迄今最重『薛定諤的貓』。
該研究刊發於20日出版的《科學》雜志,有望催生更大更穩健的量子比特,並用於探測引力波或暗物質等。
鐵氧化物促進的有機碳埋藏能增加大氣氧含量
除了光合作用,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大氣中的氧氣含量?2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發現,鐵氧化物促進的有機碳埋藏是影響大氣氧含量的一個獨立因素,可以引起大氣氧含量發生數量級的變化。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志。
超高能量吸收密度力學超材料制成
近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與重慶大學合作者在利用核徑跡技術制備具有超高能量吸收密度的力學超材料研究中取得了進展。
相關成果以亮點文章『編輯推薦』《Editors’Highlights》的形式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新方法可使植物塑料降解成肥料
日本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他們通過高分子材料設計新方法,改善了以植物為原料的塑料的功能性,同時,使用後的廢塑料能降解成肥料再次得到利用。
相關論文已發表於英國《聚合物化學》雜志上。
東京大學日前發佈新聞公報說,此前的研究發現,讓從葡萄糖提取的異山梨醇型聚碳酸酯(PIC)和氨發生反應,其分解產物異山梨醇和尿素的混合物可用作肥料。
但是PIC本身比較脆弱,若要作為高分子材料使用需要改善其功能使其更加實用。
海南大學新檢測技術將有效預警海洋核污染物
從海南大學獲悉,該校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寧和袁益輝研究團隊提出利用DNA結構實現超靈敏和高選擇性鍶離子檢測的方法,可快速有效實現海洋放射性污染物監測,助力核電產業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發展》上。
周建平獲『錢學森最高成就獎』
4月24日,2023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
為獎勵取得突出科技創新成果、對中國航天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會上特別頒發了2022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獲『錢學森最高成就獎』,獎勵100萬元人民幣。
此外,10名航天工作者獲得『錢學森傑出貢獻獎』,每人獎勵20萬元人民幣;3支團隊獲得『航天創新團隊獎』,每個團隊獎勵50萬元人民幣;290名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生產、試驗、管理一線的優秀個人獲得『航天貢獻獎』。
快手與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成立聯合實驗室
近日,快手與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聯合成立未來媒體智能聯合實驗室。
此番合作,雙方將打通產學研鏈路,開展聯合研究、多應用場景探索和人才培養合作,在多模態大模型、AIGC、智能搜索與推薦、數字人等多個人工智能前沿領域持續推進技術創新。
『中國龍芯之母』黃令儀逝世
從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方面獲悉,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退休幹部黃令儀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4月20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作為『龍芯』芯片研發團隊項目負責人之一,黃令儀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
2020年1月,黃令儀獲中國計算機學會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肅獎。
92歲消化病學家、北京協和醫院教授陳元方逝世
據北京協和醫院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離休幹部陳元方同志,因病於2023年4月20日去世,享年92歲。
陳元方曾就讀於上海南洋模范中學,1947年考取燕京大學醫預系,為該校理學院榮譽生及獎學金獲得者。
在燕京大學求學期間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於1948年參加黨的外圍組織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預科結業後因肺結核休養兩年,於1952年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1957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北京協和醫院實習,此後歷任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