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貓,民間又稱『野貓』『草貓』『草猞猁』,主要分佈於中國西藏、青海、四川等省份的高山草甸地區,因數量稀少,行蹤隱秘,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貓科動物之一』。
多年以來,中國對荒漠貓的了解僅限於野外觀察。
北京大學科研團隊與祁連山國家公園首次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荒漠貓展開了深入的野外調查研究,近日,綜合一年多監測數據,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
荒漠貓衛星頸圈跟蹤研究取得新進展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荒漠貓是中國12種貓科動物中唯一的中國特有種。
以『貓』命名的荒漠貓,是野生貓科動物中外形與家貓最為相似的物種。
前兩年,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的支持下,開展了對荒漠貓的專項研究。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我們對於這個物種開展了第一次野外生態學的研究。
我們使用紅外相機、衛星追蹤頸圈這樣一些新的技術。
在獲得國家林草局批準後,科研團隊在祁連山國家公園范圍內捕捉了首批10隻荒漠貓,給它們佩戴上衛星追蹤設備後進行放生,由此獲取到荒漠貓野外行蹤的相關數據。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這些頸圈給我們持續提供關於這10個個體的移動、位置這樣的一些活動的數據。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第一次了解到荒漠貓在這樣的一個生境裡,它的一個家域范圍和它的一些活動的模式。
研究發現,荒漠貓活動范圍並不是很大,通俗來講,野生的荒漠貓有著與家貓十分相似的『守家』習慣。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荒漠貓作為一個小型的貓科動物,它的活動的范圍不是很大,它的典型的一個家域的范圍也就是3到5平方公裡。
當科研團隊在對10隻荒漠貓跟蹤監測時,其中2隻個體卻突然離開它們的家域范圍,出現了2次出人意料的長距離移動事件。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曾經有2隻佩戴這種頸圈的荒漠貓,在短期的時間裡,一口氣跑出去了50公裡以上的范圍,然後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了它原來的棲息地。
據了解,荒漠貓體重在4到8公斤之間,有的比家貓還小。
考慮到它相對小的體形,如此長距離離開其家域范圍然後返回的遷移,明顯突破了科研人員對這種貓科動物以往的認知。
科研人員推測,這可能反映了亞成體荒漠貓在探索新的棲息地、尋找可能配偶的過程。
『築巢引獸』防治鼠害 眾多捕鼠能手入鏡
荒漠貓的主要食物是高原鼠,而高原鼠是包括荒漠貓在內的多種中小型食肉動物的口糧,同時,由高原鼠數量泛濫造成的鼠害,又是高原草場退化的『元兇』之一。
因此,高原鼠的治理一直以來都是個難題。
最近,志願者們建造了一批獨特的『人工巢穴』,通過吸引天敵入住的方式來達到控制鼠害目的,我們一起去看看↓
一些通過人工建造的、大小不一的『動物巢穴』,外面看不出什麼門道,實則經過了志願者的精準測量,反復實踐,適合狗獾、荒漠貓、藏狐等多種以鼠類為主要食物的野生動物居住。
考慮到各位捕鼠高手對於巢穴的個性化需求和擇鄰習慣,志願者除了依照天然地勢和環境特征築造相應尺寸的宅子,還精心設計了宅子間的距離與分佈,確保鄰居們不構成相互嫌棄、相互競爭的關系,安心定居捕鼠。
志願者公保:一般情況下狐貍的人工洞穴是22厘米、狼的人工洞穴是26厘米、猞猁的人工洞穴就是28厘米,按動物大小的不同建造一個不同的人工洞穴。
這種『福利房』除了用於控制鼠害,另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采集野生動物影像。
安置在『福利房』及周邊的紅外相機,記錄下了形態各異的『住戶們』各種隱秘罕見的生活場景。
除了荒漠貓,眾多其他種類的捕鼠能手也意外入鏡。
這隻外表奇特,表情看起來還有些懵懂的動物名叫猞猁,作為貓科家族中的一員,它酷愛捕食體形較大的高原鼠、旱獺。
還有一種小型貓科動物,它叫兔猻,雖然隻有2公斤左右,卻深藏絕技,是捕捉高原鼠的一把好手。
志願者 公保:高原土撥鼠的天敵入住率達100%,一個洞穴管控的面積就是2000畝,總共現在做了300多個。
據了解,以往草原上治理鼠害主要采用毒殺的方式,這個過程造成了草場的污染,同時,也讓許多捕食鼠類的動物因此而繼發中毒死亡。
通過引進天敵的方式以動物間的天然食物鏈為基礎,既控制了鼠害的發生,保護了草場,也讓許多以鼠為食、以洞為家的野生動物種群得到了恢復。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