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蟲洞
現在很多人都會養貓咪作為寵物,心甘情願成為貓奴。
貓咪的一舉一動都令人充滿好奇,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背後的含義。
如果觀察過貓咪交配,我們會發現,母貓交配完成後會像瘋了一樣滿地打滾,甚至轉過頭攻擊雄性,這是為什麼呢?
貓咪是一種半馴化動物
貓科動物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下分貓亞科和豹亞科,家族成員既有我們熟知的獅子、老虎、獵豹等大貓,也有沙丘貓、黑足貓等體型嬌小的貓。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寵物貓,例如緬因貓、暹羅貓、佈偶貓、山東獅子貓、貍花貓等品種貓,其實都屬於家貓。
1758年,家貓被卡爾·馮·林奈認定為一個獨立物種,它們可與野貓雜交。
截至1988年,世界上共有35種以上品種貓《非亞種》。
人類馴化動物有很長的歷史,最早馴化的是狗,距今超過1萬5千年。
與之相比,馴化貓的歷史較為短暫。
據2017年美聯社報道,一項DNA研究的證據證明,人類對貓的馴化始於大約1萬年前。
當時人們在『新月沃土』定居,谷物引來了嚙齒動物,嚙齒動物又引來了野貓。
家貓由野貓馴化而來,屬於馴化動物,但沒有完全馴化。
一項研究收集了979隻貓展開基因分析研究,其中包括品種貓、混血家貓,也包括來自歐洲、亞洲、非洲的野生貓。
研究從九百多隻貓咪中分離出了5種野生貓科亞種,它們是:歐洲野貓、中國漠貓、亞洲野貓、南非野貓、非洲野貓。
也就是說,家貓的基因跟野貓的基因沒有什麼區別。
此外,即使是被人類飼養的寵物貓,變成流浪貓時,依舊保有抓捕動物的野性和能力。
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流浪貓會捕捉本土動物,包括冠藍鴉、棉尾兔、南部飛鼠等等。
科學家估算,美國的貓每年殺死的野生動物數量已經超過了百億隻。
值得注意的是,流浪貓並不會因為食物充足而停止捕殺,受到捕獵天性的影響,即使並不饑餓,它們也會本能地殺死那些動物。
因此可以說,人類並未完全馴化家貓。
那麼,在長期的飼養下,家貓真的沒有任何變化嗎?倒也不是。
學者們發現,家貓有281處基因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集中在神經系統。
帶來的改變是,家貓更容易與人互動了,外觀也更符合人類喜好。
母貓交配後滿地打滾、攻擊公貓?為何公貓要長出倒刺
貓科動物都有發情期,在發情期實施交配行為。
家貓的發情期大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母貓通常會發出宛如嬰兒啼哭的叫聲,在地上打滾;公貓則會亂撒尿。
公貓和母貓的交配過程,首先要經歷求愛階段,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獲得母貓認可後,公貓才能接近它進行交配。
交配隻持續1-4分鐘,實際的交配行為僅需幾秒鐘。
交配期間母貓會尖叫和掙紮;公貓為了防止自己被咬,會叼住母貓的後脖子。
交配結束後,母貓滿地打滾,還會攻擊公貓。
經驗豐富的公貓會提前退開,反應遲鈍點的就免不了挨揍。
交配行為之所以讓母貓這麼痛苦,跟貓的生理結構有關。
母貓是刺激性排卵的,而公貓的家夥事長著倒刺,可以刺激母貓排卵。
這種生理構造讓母貓在完成繁殖使命的同時,會感到十分痛苦,因此交配結束後會滿地打滾、攻擊雄性。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公貓的家夥事非要長倒刺,刮傷母貓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了提升幼崽的存活率和節省能量,動物們演化出了發情期,多在秋季、春季交配,交配時才排卵。
貓科動物的單次時長比較短,在野外,這個特點可以保障在交配的時候,生命不會受到威脅。
但是,時間太短有個弊端,就是成功率比較低。
所以就要想辦法彌補,一個是增加辦事次數,另一個就是在家夥事上長出倒刺,短時間內刺激雌性排卵,增加成功率。
於是倒刺的特征就得以保留,在所有貓科動物身上體現出來。
在繁衍上,人類跟野生動物有什麼不同?
人類跟貓科等動物的繁衍區別在哪呢?其實有很多,首先最直觀的一點就是,我們沒有發情期,不需要到特定的季節也可以實施交配行為。
並且在野外,很多動物交配或者繁殖後,雄性跟雌性就分開了,幼崽由某一方養育,而人類夫妻會在家庭中將孩子撫養長大;
孩子長大後依舊是家庭的一份子,雖然成家後可能不跟父母住一塊,但很少像野生動物那樣完全不來往。
此外,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家夥事也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丁丁骨。
在靈長目中,隻有人類和蜘蛛猴沒有丁丁骨。
相關研究顯示,人類曾經有丁丁骨,但進化過程中,丁丁骨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沒有它人類照樣能正常繁衍,於是丁丁骨就這麼消失了。
本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