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屎官』們造成的!科學家發現貓腦子越來越小,它們變笨了嗎?

家貓的馴化史

一直以來,關於貓的馴化史一直有很多謎團。

相比之下,狗的馴化歷史就很清楚了,這是因為馴化時代不同。

畢竟狗的馴化歷史要早得多。

不過在各國科學家的不斷研究下,關於貓馴化的知識點也在不斷補充。

羅馬第二大學動物學教授克勞迪奧·奧托尼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指出,通過研究世界各地古代貓科動物的DNA,發現所有的家貓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分佈在北方的那些非洲和西南亞。

兩種野貓(Felislybica)(Felissilvestris)。

這些野貓最早的馴化始於新月沃土《新石器時代》,在古埃及《古典時期》加速,並逐漸在全球蔓延。

『鏟屎官』們造成的!科學家發現貓腦子越來越小,它們變笨了嗎?

其他科學家發現了另一個潛在的貓馴化實例。

在研究了中國古代貓科動物的骨骼遺骸後,他們發現中國可能曾對豹進行過短暫的馴化,獨立於其他地方的馴化。

然而,他們沒有發現現代家養貓與豹子有親緣關系的證據,因此豹子隻是被馴化了一段時間,並沒有長久。

明武宗曾經養過一隻豹子當寵物,感覺還挺彪悍的。

而貓之所以能夠遍佈全球,科學家通過分析在港口城市發現的貓遺骸的古老DNA,得出結論,貓被帶到船上,極有可能是為了讓它們殺死嚙齒動物,以幫助保護船上的食物儲存。

貓的顏色和圖案

貓馴化史上另一個有趣的元素是貓的顏色和圖案。

分析貓的皮毛圖案是科學家區分野貓和家貓的最佳方法之一,因為這是兩者之間為數不多的明顯區別之一。

導致當今大多數虎斑貓身上發現的斑點圖案的隱性等位基因實際上出現在中世紀。

這表明,直到中世紀,也就是貓馴化開始之後,毛色的選擇性育種才出現。

科學家們還使用毛色和圖案來研究貓的遺傳缺陷。

例如,遺傳學家VJCrossley發現,與家養的短毛貓相比,長毛非純種貓患甲亢的風險更高,但許多純種長毛貓的風險較低。

許多其他專家也很好奇毛色和行為之間是否存在聯系。

2018年,動物學家EAStelow通過一項在線調查研究發現,龜甲貓、三色貓、灰白貓和黑白貓比其他貓科動物更具攻擊性。

不過這個研究還不夠嚴謹,畢竟隻是收集『鏟屎官』的意見。

家貓的大腦正在萎縮比較了貓的祖先非洲和歐洲野貓的頭骨尺寸。

他們發現,與它們的野生祖先相比,在過去1萬年左右的時間裡,家養貓科動物的頭蓋骨要小得多,這意味著它們的大腦也縮小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貓就比它們的野貓祖先笨,因為腦容量需要與身體成比例地進行轉換。

如果隻看大小,那我們人就不是主人。

但它確實表明,馴養動物的過程可能會無意中改變它們大腦的發育方式。

這些變化可能已經深入到基因中,從胚胎神經嵴細胞開始,它們是影響神經系統發育的主要驅動力。

與人類相處後,對貓的興奮感和恐懼感會減少,因為在人類社會生活相對穩定,這可能是神經嵴細胞遷移增殖下調的主要原因。

後記

馴化在過去數萬年中對貓的進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許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許多其他馴化動物物種中。

這揭示了馴化對野生動物的一些發育影響,並引起了科學家的擔憂,即家養動物和野生物種之間的雜交可能會引發野生物種的短期遺傳變化,從而影響野生動物的純度。

從長遠來看,對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巨大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