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幼貓的學習行為以及飲食習慣不會受到母貓的影響?影響很大。《圖+文》

任何有機體都是為它自然完成的任務而設計的。

在稍微不同的背景下,物種特異性行為源於個體發生的內源性成分;個體的行為取決於個體的經驗。

簡單地說,沒有手指的動物是不可能拉小提琴的。

幼貓和成年貓可以學習解決問題或執行一個任務,依靠學習另一隻貓然後模仿其行為。

這種學習傳統上被稱為觀察性學習,但是對其工作組成部分的更仔細的觀察激發了術語的變化,這個過程仍然包括一個動物觀察另一個動物,但研究靈長類動物社會學習《如使用工具》的研究人員注意到,學習的成功可以通過多個途徑進行。

貓大體上也是依靠模仿來學習的,但是不是完全的模仿,而是競爭性的學習。

將貓A和貓B放在兩個相同的籠子內,互相可以看到對方。

貓A會拉扯籠子上的繩子從而得到食物,但是貓B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

貓B看著貓A用前爪用力拉繩子,貓B會通過觀察來學習,最終也會拉繩子來得到食物。

但是貓B可能用的不是爪子而是用牙齒咬住繩子拉,因為貓B會覺得用爪子拉繩子沒有用嘴拉來的方便。

貓在模仿的時候,會重新設計,而不是一摸一樣的去做。

對於其他動物來說也是相仿的,因為每傳遞一點知識都要經過反復試驗才能復制並進步。

母貓會參與跟蹤它的幼貓,通過提供各種機會讓幼貓們模仿它的行為,從而讓幼貓學會各種生活技能。

但是通過觀察模仿的學習方式是不能解釋母貓是如何利用幼貓初生的捕食特征的。

這至少需要母貓暫時改變自己的行為來讓自己的幼貓來適應。

也許,正如卡羅所說的,母貓帶著活的獵物回來,把獵物給幼貓看,當獵物試圖逃跑時再把它抓回來的描述,集中了幼貓的注意力,也就是說母貓的行為促進了幼貓的學習。

幼貓成功的競爭性學習曾經被認為是依賴於它們專註於成年貓行為的能力,這種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然而,幼貓增加對成年貓的關注是值得懷疑的,如果主要的學習途徑是模仿而不是模仿並改進,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成功的重點實際上是獲得的獎勵而不是學習需要的過程。

幼貓的個體發育過程,與母貓的參與相結合是很重要的。

在成年之前,有母貓教學抓老鼠的幼貓比沒有母貓教學的幼貓擁有更好的捕鼠能力。

此外母貓是否能對其個別後代的任何不同的發育技能作出反應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所有的幼貓在成為有效的捕食者之前都會經歷相同的生長環境以及時間。

上文中說到母貓會暫時改變自己的行為來讓幼貓適應來進行學習。

首先,母貓必須在抓到獵物之後推遲進食,因為母貓會把獵物帶到幼貓那裡。

剛開始的時候母貓會把死亡獵物帶回來,讓小貓記住獵物,逐漸的母貓會帶回活得獵物給予幼崽,讓幼崽殺死獵物,如果幼崽殺不死獵物,母貓就會把獵物找回來。

這種循序漸進的模式是本能的,當它與幼貓的個體發育相一致時,就會產生學習的效果。

仿真學習有兩個語用成分:

演示它在被教學物種中的發生。

如果得到證實,就能讓學習者確定它在現實世界中的重要性。

通過觀察同類來學習的能力可能最適合需要這種技能才能生存的物種。

要捕獲獵物,野貓必須成為一個有效的獵手,但是母貓的荷爾蒙水平與小貓的個體發育水平是同步的,母貓把一隻老鼠帶到小貓身邊,把老鼠留給幼貓,而不是自己吃掉,這種行為在天真的旁觀者面前總是會以個人的代價來修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說,母貓通過不吃獵物來否定自己的食物,從而失去食物提供的營養。

在斷奶期間,母貓改變它的行為時,開始拒絕哺乳幼貓。

母貓對幼貓的需求保持敏感,同時通過減少產奶量獲得直接的能量效益。

從幼貓出生到斷奶的這段時間裡,母貓在哺育一窩幼貓時,會出現大量的行為變化,其中包括在停止產奶之前,母貓在泌乳過程中能量損失的生理後果。

對於哺乳動物來說,後代的總生物量所代表的能量等於哺乳期所轉移的能量,這對營養不良的母貓尤其有害,這些因素肯定不在母貓的教學范圍之內。

文化傳播發生在許多種動物中,特別是母親和幼崽之間。

毫無疑問,母貓的存在和行為會影響幼貓的覓食行為。

人們對食物的偏好是由經驗發展而來的,這一點並不會讓養貓的人感到驚訝。

自斷奶後被養在一起的4個月至5個月的幼貓對食物的偏好表現為亂扔食物《糟蹋食物》,但在對不同家庭的同窩貓進行的測試中,這種對食物偏好表現的行為並不明顯。

結論是,隻有當幼貓的進食體驗幾乎相同時,幼貓特有的《可能受母貓的影響》食物偏好才會持續到成年。

在幼貓被分配到不同的家庭之前,在7周大的時候,同窩的小貓一直保持了共同的偏好。

在一項測試中,一隻吃過魚的母貓幾乎完全拒絕吃其他的食物,這隻母貓的4隻幼貓中有3隻幼貓也是如此《隻愛吃魚》,總的結論就是,寵物貓的偏好最初受到母貓喂養習慣的影響,但隨後會受到新主人提供的喂養經驗得到二次影響,一隻家貓和與它同居的人最終完成了一個相互訓練計劃,在此之後,隨著主人的購買習慣與貓吃什麼和不吃什麼達到動態平衡,最後貓的進食偏好變化較小《或者不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