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的土地上,潛伏著一個沉默寡言卻極為有效的殺手——野貓。
我們都知道,澳大利亞的生物多樣性是特殊而獨特的,是在數百萬年的隔離中形成的。
一次機緣巧合,澳大利亞這座孤島上沒有貓科動物,大型頂級食肉動物也比較少,以至於這裡變成了蹦蹦跳跳的有袋動物的世界。
但在1788年左右,第一批歐洲定居者與貓一起抵達澳大利亞。
和其他外來物種泛濫的模板一樣,它從出現到泛濫隻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研究表明,到1858年左右,野貓已經遍佈全國。
自1910年以來,野貓已經覆蓋了澳大利亞國土總面積的99.9%。
據估計,每年平均有280萬隻野貓在澳大利亞大陸漫遊,但有生物學家估計,野貓的數量高峰期達到560萬。
貓科動物本來就是『天生的殺手』,好奇心強,戰鬥力高端,讓野貓們縱情於澳洲這片土地。
因此,在它們登陸後的230多年裡,野貓已經消滅了34種本地物種,並將其他物種《<3.5公斤的哺乳動物》推向了滅絕的邊緣。
根據澳大利亞聯邦議會2021年2月發佈的一份報告:澳大利亞每隻野貓每年殺死390隻哺乳動物、225隻爬行動物和130隻鳥類,野貓加起來14億澳大利亞本土動物每年都被殺死。
值得一提的是,澳洲近380萬隻寵物貓每年殺死的動物多達3.9億隻。
《貓的長城》,向野貓宣戰!
2018年,為了保護瀕臨滅絕的澳大利亞本土野生動物,澳大利亞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在澳大利亞中部的紐黑文《Newhaven》建造了世界上最長的防貓《狐貍》圍欄。
據悉,本次防貓圍欄一期工程全長44公裡,由85000個樁頭、400公裡鐵絲網、1600公裡普通鐵絲網組成和130公裡的鐵絲網。
到達94平方公裡,旨在為瀕臨滅絕的本土動物『圈出』一個沒有天敵的安全地帶,力圖將廣袤的景觀恢復到200年前野貓和狐貍到來之前的樣子。
下一期工程將延長圍欄185多公裡,保護土地7萬公頃。
但比起保護協會的溫和手段,澳洲當局的手段簡單粗暴得多:2015年野貓被宣佈為有害物種,他們計劃到2020年消滅200萬隻野貓。
它是如何工作的?無非是下毒、誘殺、射殺。
同時,在昆士蘭等一些地區,打獵有獎勵,一隻野貓價值10。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下毒。
綽號『博士』的科學家DavidAlgar和一種用來吸引野貓的調味料,添加了有毒的氟乙酸鈉。
2015年,澳大利亞每月向野外投放50萬根有毒香腸,當年殺死了超過20萬隻野貓。
ps:據澳洲報道,為期5年的撲殺計劃於2020年年中結束,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間撲殺了約84.4萬隻野貓。
不過,貓是極其聰明的動物。
有毒的香腸一次有效,再一次就不一定有效了。
就如同那些賞金獵人一樣,野貓不是用同樣的方法抓到兩次的,一旦錯過,就基本不可能再找到了。
例如,在袋鼠島上,一隻名叫巴納比《Barnaby》的野貓在被科學家們戴上無線電項圈後逃脫了,但無論科學家如何困住它,都抓不住它。
它出現在這群人的周圍,仿佛在說,『抓我!』
土生土長的動物好像變笨了?
從澳洲野貓滅絕的結果來看,收效甚微,於是科學家們意識到,想要徹底消滅或趕走野貓是不可能的。
本地動物群通常很容易成為獵物,因為它們還沒有進化到識別和躲避入侵者的能力。
所以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黑夜,還不如讓本土動物變得更強大,增強它們適應野貓存在的能力,提高它們的生存幾率。
這方面也有案例可以參考。
例如,2008年有66隻草原袋鼠《Bettong》逃離保護區,進入野外。
結果,科學家發現它們在有野貓活動的地區生存了三年,種群仍處於健康狀態。
但是很難笑。
2012年初,一隻狐貍闖入了草原袋鼠的生活區,次年它們就滅絕了。
也就是說,在大量捕殺野貓的同時,建造防貓圍欄來保護本土動物,這些本土物種是否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溫室花朵』並變得愚蠢?如果再次出現新的威脅,圍欄會保護他們嗎?
於是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生態學家凱瑟琳·莫斯比《KatherineMoseby》的團隊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們先把5隻野貓放到一塊生活著數百隻兔耳袋貍的田野裡,經過兩年的跟蹤觀察圍場裡,不出所料,最終兔耳兔傷亡慘重。
團隊隨後將42隻帶有無線電標記的兔耳袋貍放入一個37平方公裡的圍欄內,後面跟著10隻野貓,其中一半是野貓《幸存者》熟悉的,一半是野貓。
野貓很奇怪《傻白甜》。
40天後,71%的『傻白糖』死了,而三分之二的『幸存者』還活著。
與此同時,與野貓在同一地區生活了18個月的草原袋鼠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幸存的草原袋鼠和兔耳袋貍更加謹慎了。
例如,大型兔耳袋貍從人造洞穴中出現的速度較慢,出現後往往會避開未受保護的區域。
更重要的是,經過四代後,新生後代的後足更大,研究小組推測這可能有助於它們躲藏或抵禦野貓。
Mosby說,這些變化不足以表明動物真的進化了,而且這種方法是否可以幫助其他瀕危動物應對捕食者尚不清楚,但這些發現對她保護獨特有袋動物的努力很重要。
一種鼓勵。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進化的機制是存在的,隻是需要時間。
目前很多科學家都在嘗試通過人工幹預來縮短物種進化的時間,但是否真的可行其實很難預測。
此外,一些科學家采取了更激進的手段——基因編輯。
坦率地說,這是一條捷徑,但基因編輯生物的危害也是未知的。
《跟我來,閱讀有趣的科普知識。
》